出品|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编辑|张雪琼 9月2日,一汽-大众& 设立种子基金 建设绿色高效汽车生态 今年3月30日,随着第2000万辆汽车的下线,一汽-大众正式启动首届“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标志着其正式迈向企业社会责任战略2.0时代。 大众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刘亦功在致辞中表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一汽- 大众身为产业领军者,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经验、体系等方面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中国汽车环保科技的发展。他指出,“企业要努力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共享、共生、共赢。”目前,一汽-大众已提出“零排放工厂战略目标”,从生产工艺、资源再利用、能源和水资源等11个维度不断优化工厂节能减排;此外,今年10月第一款MEB车型将在佛山集体下线,而佛山工厂所使用电能将全部来自于清洁能源;一汽-大众还将持续推进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继续带动1300多家经销商、近1000家供应商集成环保。 会上,一汽-大众为首届“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入围团队颁发总计450万元的种子基金。其中,清华大学吴烨团队凭借对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获得一等奖和100万元科研资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向阳团队、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李淑媛团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刘春 伟团队共3支团队获得二等奖和5 0万元资助,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谢明辉团队、吉林大学许楠团队、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吴睿团队等10支科研团队获得三等奖和20万元资助。
鼓励原始创新 发挥各方创新主体作用 颁奖仪式结束后,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一汽-大众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志宏、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振刚依次发表主旨演讲,从不同视角阐述了“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的现实意义。 围绕“产学研合作共演与产业创新”,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指出,全球范围来看,产业创新能力集中分布在少数国家,其原因在于创新链和国家创新体系两方面。 他指出,创新链可以用英文单词“steam”来概括,“s”代表“science科学”、“t”代表“technology技术”、“e”代表“engineering工程”,以及“marketing市场”。他表示,欧美国家之所以在近三百年来绝对占领着全球市场,因为他们在物理化学数学等原始创新方面有强大基础,发展出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他提出,国内企业发展要重视科学端突破,重视基础研究,否则“今天的热闹就是明天的陷阱”,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开始惩罚像众泰、华泰和力帆那样只注重模仿而不进行原始创新的企业。他还表示,中国企业不要总想着走捷径,“蔚来换电模式是不可以的,商业模式是短暂的,科学原创才是关键。” 从国家创新体系来看,李显君指出,一个国家要具有创新能力,必须建立起“创新铁三角”。只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是错误的,创新的行动主体应该包括政府、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企业这三大主体,分别负责创新政策制度供给、原始创新突破和原始理论、科研成果转化这三方面工作。此外,政府的附属机构以及服务中介机构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如风险投资机构,还有像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这样的政府部门附属组织。他指出,“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理性的天堂,大家不要沦落为科研经费的奴隶,要高举理性的火把。中国现在不缺工程师,缺的是真正的科学家真正原创的东西”,只有深耕s端引领基础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成果转化,中国产业创新才能崛起。他再次强调,“没有原创突破,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美丽的泡影。” 一汽-大众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志宏,以“履责于行,创新赋能”为主题,分享了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她表示,“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致力于全产业链环保科技水平的提 升,在模式、领域和内容三个方面实现了创新。模式上,项目凝聚了企业、公益组织和高校等多方核心优势,搭建了产学研信息化平台;领域上,涉足鲜受关注的汽车环保科技领域;内容上,聚焦新能源汽车环境评价、电池回收、汽车污染防控、车内环境健康技术及汽车环保知识普及与传播5大方向12大课题,聚焦汽车环保科技的核心技术难题,关注全产业链环保科技的提升。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振刚则从“‘科技 公益’引领汽车环保创新”的视角进行了阐述,指出“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为社会领域创新管理、为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借鉴案例。 随后,围绕“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和汽车环保科技发展”这一主题,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丁焰,一汽-大众(技术)副总经理迪亚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工程系科研副主任、教授徐向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旭峰,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共同进行了交流探讨。对于企业如何创新社会责任的履行方式,以及产学研进一步协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建设性建议与参考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