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健康

时局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回归儿童视角 让孩子看见“绿水青山”

来源: 作者:作者:张燕玲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3-18
摘要: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第十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下了一番功夫。读本中有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故事,我给孩子们播放了视频材料,并请去过那里的同学讲述感受。

  回归儿童视角 让孩子看见“绿水青山”

  讲述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梁营章

  如何在思政课上让儿童看见“绿水青山”?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第十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下了一番功夫。

  上课前,我反复精读《读本》原文、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提炼出三个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怎样才能让绿水青山常在”。

  带着问题,学生们阅读了余村的今昔变化故事,自编情景剧再现了村民们思想转变的过程。读本中有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故事,我给孩子们播放了视频材料,并请去过那里的同学讲述感受。在读本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的真实例子。

  三个案例层层深入,课堂讨论生动活跃。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既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金山银山”的物质保障;又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什么?”借着讨论的热乎劲儿,我抛出问题。

  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少用塑料袋……积极发言后,班里有了上操时间的“关灯员”;有同学用图画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心愿;有同学到社区当垃圾分类志愿者……

  和学生一起面对真问题,一起回到儿童生活中,才能通过课堂链接起儿童与更宽阔的世界,让理论光辉照亮美好人生。

  (本报记者 邓晖、周世祥采访整理)

【编辑:张燕玲】
本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编辑:鲁友社区小编

Copyright © 2021 鲁友社区官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鲁友社区官网

电脑版 | 移动版 | XML地图